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地热水中的硫化物(H_2S、HS~-和S~(2-))通常受到硫酸根、亚硫酸根、硫代硫酸根等硫元素的共存干扰,并且硫化物具有热、光、氧不稳定性,在水样保存、前处理、标准溶液配制等环节影响着测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本文在现场采集的地热水水样中加入乙酸锌及氢氧化钠,使硫化物形成硫化锌沉淀而与溶液分离,将此沉淀溶于双氧水和逆王水,使低价态的S2-氧化成稳定的SO_4~(2-),选择易于纯化且性质稳定的硫酸钠配制硫标准储备液,以182.624 nm谱线作为硫元素分析谱线,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出地热水样中的硫化物含量。硫的浓度在0.1~100 mg/L范围内与其发射强度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方法检出限为0.009 mg/L,相对标准偏差(n=11)低于1.80%,实际水样中硫化物的加标回收率介于99.0%~103.0%。与前人相关测试方法相比,本方法的技术指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2.
高频红外碳硫仪测定重晶石和黄铁矿中的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硫酸盐矿石和硫化物矿石大部分是低电磁性的物质,利用高频红外碳硫仪测定这类矿石中的硫时,在燃烧过程中难以产生较大的电磁感应涡流,导致矿石中的硫释放不完全,造成硫的测定结果偏低。本文采用二氧化硅将重晶石精矿和黄铁矿精矿稀释成不同硫含量的重晶石和黄铁矿样品,通过优化称样量及助熔剂等测试条件,建立了使用高频红外碳硫仪测定重晶石和黄铁矿中硫含量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当样品中的硫含量高于2%时确定称样量为0.07 g,当硫含量低于2%时确定称样量为0.1 g,加入助熔剂0.4 g锡粒+0.4 g铁粒+1.5 g钨粒,可使重晶石和黄铁矿中的硫完全释放进入仪器红外吸收区域,硫的回收率提高至95.8%~104.2%(重晶石)和95.3%~105.1%(黄铁矿),分别高于常规红外碳硫仪的回收率(83.39%~91.1%和91.5~97.5%)。本方法精密度高(RSD5%),实现了硫含量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83.
准确、快速测定多金属矿中的主次量成分,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针对锡、钨、钛三种元素等难以被酸溶解的元素,选择适宜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技术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准确度和测试效率。本文以过氧化钠为熔剂,样品经高温熔融,盐酸+酒石酸+过氧化氢混合酸提取,结合内标法建立了测定多金属矿中铜铅锌以及锡钨钛等15个主次量成分的分析方法。实验优化了各元素的分析谱线和背景校正模式,系统研究了坩埚、熔剂的选择、铝元素和内标元素的影响,获得方法检出限为7~995μg/g,加标回收率为90.3%~105.0%,精密度(RSD,n=12)为0.8%~6.6%。本方法针对5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多金属矿,具有不分矿种、前处理步骤相同、多成分同时测定和测试范围宽(40μg/g~25%)的技术特点,尤其对于矿种类型不确定、测定范围在百分含量以上的多金属矿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4.
云南抚仙湖流域废弃磷矿区水污染现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为了探讨不同形态磷酸盐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藻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3种不同形态的磷酸盐:磷酸氢二钾(K2HPO4),焦磷酸钠(Na4P2O7)和一聚磷酸钠(Na5P3O10)作为BG-11培养基中的添加磷源.从两种藻的生长趋势可以看出,在K2HPO4培养基中小球藻在生长初期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微囊藻,当小球藻的生长到达静止期时,微囊藻的生长速度便超过了小球藻且其藻密度也高于小球藻;而在焦磷酸钠和二三聚磷酸钠培养基中,小球藻的生长速度要显著高于微囊藻.同时微囊藻和小球藻在K2HPO4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则始终高于另两种磷酸盐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藻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曲线也显示,小球藻的磷利用能力要高于微囊藻.由此可见,小球藻对磷的吸收利用能力高于微囊藻,从而表明铜绿微囊藻成为水华优势种并不是取决于其对磷酸盐的吸收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85.
赵昕  严慧  禹莲玲  汤行  柳昭 《岩矿测试》2020,39(3):459-466
钛矿资源主要类型为钛铁矿岩矿、钛铁矿砂矿、金红石矿。钛铁矿属于难熔矿物,一般不溶于硝酸、盐酸或王水。对于高品位钛铁矿,即使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混合酸溶解样品,钛元素也易水解形成难溶的偏钛酸析出,常给分析带来很大困难。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等传统方法测定钛存在操作流程长、步骤多、效率低等不足。因此,选择合适前处理方法的同时将大型仪器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钛铁矿分析的准确度和测试效率。本文建立了以2.0g过氧化钠为熔剂,使用刚玉坩埚在700℃熔融样品15min,热水浸取后盐酸酸化,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测定钛铁矿中的高含量钛元素的方法。实验中采用全程空白试液稀释定容标准溶液消除了钠基体影响,通过优化熔融温度和时间使样品分解完全,考察了过氧化钠用量来降低待测溶液中盐分以保证测定的稳定性,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析谱线并采用背景扣除法消除光谱干扰。本方法检出限为0.0035%,测试范围为0.0066%~62.50%(均以TiO2含量计);经钛铁矿国家标准物质(GBW07839、GBW07841)验证,相对标准偏差(RSD,n=12)为1.1%~2.1%,相对误差为-1.69%~1.11%。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相对标准偏差(RSD,n=12)均小于4%,TiO2分析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硫酸铁铵容量法)一致。本方法有效解决了钛铁矿分解不完全及高含量的钛易水解的问题,实现ICP-OES对不同类型钛铁矿样品中钛元素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6.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实验研究了采用新菲尔对藻酸双酯钠片剂进行薄膜包衣的方法,并运用正交试验确定了薄膜包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藻酸双酯钠片剂硬度为3~4kg/mm^2,包衣液浓度为11%,喷液流量为0.19kg/min,片芯水分为5.0%。采用新菲尔包制的薄膜衣片与藻酸双酯钠糖衣片相比较具有阻湿性能好,片剂增重小,工时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87.
李德忍 《岩矿测试》1995,14(4):301-305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大量矿物的试验结果,探讨了Na不稳定程度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将不稳定矿物划分成3种结构类型,讨论了产生不稳定的机理与影响离子迁移的因素,较满意地解释了各种实验种象,且能预测可能出现Na不稳定的矿物种类,对寻找与研究快离子导体材料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8.
褐藻酸钠硫酸酯是以褐藻酸为原料合成的硫酸酯钠盐系列物。首次报道该系列化合物(Ⅰ,Ⅱ,Ⅲ,Ⅳ,主要是Ⅰ)的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实验发现,褐藻酸钠硫酸酯系列物均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具有浓度和磺化度依赖性。实验测定化合物Ⅰ,Ⅱ,Ⅲ,Ⅳ的抗凝效价,分别相当于肝素钠的22.5%,16.7%,11.1%和11.7%。以该化合物10mg·kg-1静脉注射能增加小鼠的出血量并能抑制大鼠实验性动脉血栓的形成。化合物Ⅰ还具有延长大鼠凝血酶原时间和抑制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结果提示:褐藻酸钠硫酸酯的抗凝血与抗血栓作用的活性基团可能为该化合物上的硫酸根,具有肝素样作用。  相似文献   
89.
多种同位素方法定年结果证实了云南金平龙脖河铜矿区变钠质火山岩系形成于元古古。(1596±140)Ma的Pb-Pb等时年龄表明其形成时代应与大红山群变钠质火山岩相当,属中元古代。(1330±150)Ma的Sm-Nd等时年龄应代表了这套火山岩发生钠交代细碧岩化作用的时间,与哀牢山岩群和瑶山岩群的大理岩沉积时间相近。火山岩的Rb-Sr年龄和铜矿石的Pb-Pb年龄记录了晋宁期强烈的动力变质和铜的强力改造成矿事件。该区变钠质火山岩系与大红山群变钠质火山岩系在形成时代、岩石组合、同位素体系特征以及改造成矿时代上的相似性,使该区成为寻找大红山式钢铁矿床的极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0.
Data on biota and nutrients in solar ponds of a saltworks near Burgas, Bulgaria, were obtained. Surveys of the biota were undertaken, and records from management officials gave information on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conditions related to salt production. The decrease i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odium chloride harvested that began 10 to 15 years before the study, may be related to the high levels of plankton, combined nitrogen and phosphate, and the large accretion of bottom sediments and density of benthic communities. Biological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sodium chloride produced by the sal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